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发挥我院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特制订学院“课程思政”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和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深入挖掘拓展通识课和专业课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具体目标: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我院专业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指的是学院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表明任何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是立德树人,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表明任何课程教学都肩负德育的责任。“课程思政”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也不是用德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全面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和要求
“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而是结合各门课程内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在此,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创新思维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注重实效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课程思政”应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五、“课程思政”活动实施思路和办法
学院要求每位授课教师在所讲授的每门教学课程中,均要积极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积极体现“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求,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学院将阶段性地通过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活动来具体实施和落实“课程思政”活动。活动开展构思如下:在学院组织的公开课中,每位教师从承担的课程中选择一门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充分梳理课程里的德育元素,适当选择列入教学设计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每位教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面授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现场教学展示。教师在介绍教学设计方案时,需要重点阐明课程里包含的德育元素以及将其如何与课程教授的内容相结合。同时,学院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各专业在教师教研活动中通过观摩有关教学视频、交流教学方法和举措,加深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并鼓励教师结合示范公开课的情况,相互学习,汲取优点、弥补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学院在定期举行的学生评教《教育科学学院学生评教评分表》中专门增加“课程思政”评教内容,对教师在所授课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六、“课程思政”活动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院党总支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学院副书记和副院长及各专业建设负责人、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院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强化工作考核
定期对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提供经费支持
学院将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教师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
教育科学学院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