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门户 教务系统 教学平台 邮件系统 实景校园 学校首页 旧版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科平台 > 正文

家庭教育科普宣传(五)

日期:2021-10-22来源: 作者:马雅菊关注:

巧用蔡格尼克效应:打开孩子的心理张力,激发学习和做事的完成欲

俄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她给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如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让孩子们完成其中部分作业,而另一些作业则在进行到一半时令其停止,不再完成。几小时后,紫格尼克要求孩子们回忆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作业则印象模糊,甚至不记得了。

蔡格尼克的结论是:人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这就是所谓的“蔡格尼克效应”。

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 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等,这就叫“心理张力”。“心理张力”可以使人经常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主要是因为一个人在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他的心理需要会被唤起,但是只有在这件事情完成的时候,心理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们会记住未完成的事情,等待将来有一天能继续接着做下去,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

“蔡格尼克效应”适用于各个领域,做事是如此,学习也是如此。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正确运用“蔡格尼克效应”来帮助孩子保持学习和做事的兴趣呢?

1.给孩子的兴趣限定一个时间

孩子如果很喜欢做一件事情,比如阅读、写作或者练琴等等,父母可以试着给他限制休息的时间。等到孩子正在兴头上的时候,限制的时间到了,接下来的第二次就会更愿意去做。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有些孩子学习或者做事容易突然失去兴致,这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学一门功课或做一件事情而感到了疲惫。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还没有开始疲惫的时候,就及时叫停,让孩子停下来休息调整一下,得到及时“充电”的孩子就能迅速恢复之前的学习或者做事的兴奋状态。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容易做的事情开始

孩子有时候会下意识地拒绝做一些事情,比如完成一项作业等,可能是担心遇到不会做的难题,或是害怕作业量太多而完成不了,也有可能是上一次做作业的时候有过不好的体验等等。但是无论如何,父母都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先从开一个简单的头开始,一旦开了头,接下来在完成欲的推动下,孩子会很容易继续做下去。

3.讲究劳逸结合,不随意打断孩子的思维过程

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都需要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持续性地保持良好的专注力。因此,家长可以在中途择机会提醒孩子休息。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孩子正在专注地做一道比较有挑战性的题目,就应由孩子自己来决定什么时候暂停休息。如果这时候我们忽略了实际情况,刻意为了“蔡格尼克效应”,反而会打断了孩子的思维过程。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好“蔡格尼克效应”,打开孩子的心理张力,就可起到激发孩子学习和做事的完成欲的目的。

下一条:科普平台;家庭教育(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