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门户 教务系统 教学平台 邮件系统 实景校园 学校首页 旧版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科平台 > 正文

家庭教育科普宣传(三)

日期:2021-10-20来源: 作者:马雅菊关注:

斯坦福棉花糖实验的真相:究竟什么在影响孩子的自控力?

提起“自控力”三个字,不少人都会联想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文章伊始,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个实验!

棉花糖实验

 

某一天,Walter Mischel 提出自己问题:

1、如何判断一个孩子的“自控力”是否强大?

2、“自控力”强大与否对孩子的将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基于这两个问题,Walter Mischel找来了30多名学龄前儿童,分别领到单独的房间里,然后在他们面前摆上了一块棉花糖,清晰明确地告诉每一个孩子:“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立刻吃掉自己眼前的这块棉花糖,二是选择在房间里等待15分钟,这样你就可以吃到两块棉花糖。”

30多个小孩,两级分化的状态。

有的在实验刚开始,就迫不及待吃掉了面前的棉花糖。有的则在一旁抓耳挠腮,等了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最后还是憋不住吃掉了棉花糖。

 

也有一部分小孩,虽然很想吃掉面前的棉花糖(这对每个小孩都是致命的诱惑吧!),但他们似乎在极力克制自己,眼神中虽然透露着渴望,但还是坚持等待了15分钟,最后成功吃到了两块棉花糖。

 

 

十几年后,Walter Mischel找回了当初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你猜怎么着?

当年那些选择“等待15分钟”的孩子,如今拥有更好的人生,对比那些“只吃到一颗棉花糖”的孩子,他们能考更高的分数,拥有更健康的体魄,普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由此,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也就是说,“自控力”越强的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相应越强,今后取得成就的希望就越大。

来看看当年棉花糖实验的真实影像记录,坚持到最后的小男孩实在太可爱了

 “棉花糖”实验的新版本

应该说,最早的这个“棉花糖”实验影响了很多父母,甚至有的父母自己在家实践这个实验,希望了解自己孩子所谓的成功潜力,我相信这个实验也影响了很多国内的父母们。但是,如果你只知道“棉花糖”实验,那你的了解是片面的。

后来,罗彻斯特大学教授Celeste Kidd,重新做了这个实验。在引入“棉花糖”实验之前,她将孩子分成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蜡笔。有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她会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蜡笔”。

几分钟后,A组的那个成人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而B组的成人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说,“对不起,我记错了,我们没有新蜡笔了。”

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了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的,A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贴纸,而B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经过这两次前期的“热身”后, Kidd开始引入了“棉花糖”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由此可见,周围的环境、身边人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不得不说,当我读到这个改良后的实验结果时,内心触动是很大的。我不否认自控力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让我触动更大的是,环境对于孩子自控力养成的影响。当孩子所在的环境可以始终做到信守诺言,即使再小的事,答应孩子就能做到,那这个孩子就会更加愿意自控;而如果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出尔反尔,连哄带骗”,那孩子就会明白“现在吃到肚子里的才是最保险的”,自然不会体会自控力的价值。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所处环境中非常主要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乖、听话”,最常用的招数之一就是“哄骗”,随口许诺:

“穿上鞋子,待会儿给你买冰淇淋~”

——结果妈妈忘记了

“写完作业,带你去儿童乐园玩~”

——结果妈妈忘记了

“别哭,爸爸上班去了,一下班就回家陪你~”

——结果爸爸又加班了

我们以为孩子小,不懂事,记不得。所以随口承诺,转头就忘。但其实孩子很聪明,很懂事,他们看样学样,久而久之……

“我现在就要吃冰淇淋!”

——即便穿上鞋子,也不一定吃得到啊!

“我现在就要去儿童乐园!”

——过会儿不知道能不能玩,还不如现在就玩起来呢!

“爸爸你能不去上班吗?”

——因为好像每天都不能按时回家陪我!

“信守承诺”这件看起来很easy的事情,我们自己又真的做到了吗?也许,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磨掉了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助长了他们“立刻满足”的欲望,失去了等待“第二颗棉花糖”的耐心,是我们,影响到了孩子的“自控力”。

有父母会说,“那当时的确一忙就忘了,我后来也道歉了啊。”当日盼夜盼的那个期待没有实现,孩子一定会感到失望和委屈,也许他们当下的确原谅了我们,但这种失望和委屈的情绪却一直会在那里。 而如果我们还不断地重复着“承诺-道歉”,那长期以往就会影响孩子对于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就会影响他们很多的决策。承诺是个特别严肃的词语,如果我们无法兑现,请不要随意说出口。要知道出来混都是要还的,“狼来了”的故事说多了也就不奏效了。

下一次,当孩子又出现任性淘气的现象时,当我们又想用一句轻易的许诺来蒙混过关时,请千万三思。这样的许诺,不仅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当下的问题,还从长远损害了孩子的自控力,得不偿失啊!

上一条:科普平台;家庭教育(四) 下一条:家庭教育科普宣传(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