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客的塑造与养成
罗维亮
(2016年3月9日下午在教育创客工作室成立仪式上的讲话)
一.为什么要提出教育创客
“创客”是指勇于创新,努力将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系在了一起,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创”的含义是:创造,首创,开创,创立。它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有一种通过行动和实践去发现问题的需求。
教育创客可以认为是痴迷教育的创新者。 教育创客可有“教育学术—教育工程”两类方向。目前乃至很长一个时期,应当强调在具体的教育一线上做出有创意的具体作品、具体行动的创客。教育创客是将教育创意变为教育行动和教育产品的人。
教育科学学院杨岗教授,60多岁了。作为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把思维训练作为毕生的课题,经常带着笔和纸,随时记灵感,几十年如一日,达到痴迷的程度。经常带着照相机与摄像机,随时访谈教师、学生。曾长期带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基础教育领域(如朝阳路学校、北塘实验小学、渭南实验小学等学校)摄像、制作课件、制作教学动画等,在他的带动下,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实践锻炼,具有很强的作品能力。学生毕业后,有的在华商报当摄影记者、有的在教育游戏领域工作,有的成为县教育技术应用标兵,有的成为省信息技术先进工作者,还有学生担任了省级重点中学校园电视台台长。
为了研究教育技术领域的课件语言理论,他曾经在半年时间里,每天8点到办公室,中午2点多才下班。中间吃一些饼干之类,有时到晚上9点才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之后又上了电脑,继续研究。杨岗教授对教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是执着地将教育创意变为教育行动和教育产品的人,一位教育创客式的人物。
通常,很多思想火花才会凝练为一句可表述的语言,可表述的的语言才容易指导行动,长期的行动会形成习惯,一个大的群体的人长久的习惯就形成了文化。
例如,经过很多的思想交锋,我们才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提出了“学术工程统一、技术艺术统一”这样的语言表述,这个表述是我们提出的营造教育技术文化的基础。这个表述,指导了我们的教学实践,出了一批技术艺术作品,也培奍了一大批人才。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低端的东西多一些,高端也有,例如中国高铁。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把“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那么,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就要把人才培养向创新教育方向转换,要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这是提出教育创客的目的。因而,教育创客也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经过很多的研究、讨论才提出的。
二.教育创客的塑造
教育创客的塑造实际上是要开展创客教育。创客教育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实践等为一体,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开展创客教育的目标,塑造一批教育创客。
教育科学学院依托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教育学省级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坚持“兴趣驱动、学术引领、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的发展理念,创建了教育创客工作室。 工作室的实践,将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范本,探索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创客的塑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教授研究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其成果值得借鉴。我们知道,通常教育系统本身所特有的稳定性或惯性,使得教育方式往往落后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存在着“用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工具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够创造最先进科技产品的人”这样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现象。这并不是说在教育领域不能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工具,而且这些教育方式和工具往往对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具有很好的功效。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总希望驾轻就熟,使用最习惯的、最容易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工具,不愿意探求新的教育方式并利用新的教育工具,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并面向未来的人才的。如果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不富有远见,不站在一定的高度,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状态积极地、主动地调整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就会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因而,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方式要与当代生产方式相适应,如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就要采用信息化方式。
在青岛召开的2015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刘延东副总理倡议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因此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创客工作室是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点为依托的,对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而言是挑战、是动力,是新的要求。塑造教育创客的重任,教育技术学专业责无旁贷。
三.教育创客的养成
这里的养成指的是要靠学生自己的觉悟、努力和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努力。
第一,将创意变成实际存在。
创客就是将个人创意变成实际作品的人,主张将创意付诸实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设想层面。我们教育创客工作室有多个方向:“课程信息化,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未来教室研究,教育资源开发,智慧教育产品研发”。每个方向都是要做事,都是要把创意变成实在,变成作品,变成产品。例如,动画、视频、图像、微课、网页、数字故事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技术产品。问题是要有创新思维,要作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作出的东西是创意的结果。
第二,在实践中学。创客一般都是在实践中边做边学的,否则就不叫创客。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是同步进行的,而不是彼此分离的。教育科学学院王红艳老师、张西宁老师的微课设计,就是一边学习,一边教学,一边进行微课创作。她们在学习各种软件的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的作品创作。
第三,协作学习。学会协作与分享。创客都是热爱分享的人。喜欢在一起互相切磋,相互协作,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第四,跨学科研究。创客式学习不局限于某一传统的学科分类,而会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例如,我们在提出课件语言理论体系的过程,就是跨学科、跨界合作研究的过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艺术学、语言学等,还得到了语言学领域著名学者胡壮麟教授等人的支持。跨界合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思维效率,实现理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李政道教授研究了科学与艺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施大宁教授研究了物理与艺术,都是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复旦大学宁西京教授,把文学与艺术融入枯燥的理论物理教材,他编著的《量子力学衍义》充满了人文的韵味。
教育创客工作室真正要得到发展,首先要重视“内容”,如心理学上的“认知负荷理论”,思想政治方面的也有更多的内容。内容为王,教育技术学专业师生具备技术能力,而心理学专业,思政专业师生则更能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提供支持,通过这些专业的跨界合作,教育创客工作室将大有可为。
第五,在失败中学习。
屠呦呦的青蒿素试验经历了190次失败,第191次才从中医典籍中得到了启发。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才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创客是要创新的,创新的过程免不了失败,因而不要怕失败,关键是在失败中要总结,找到新的突破点。
创客不是什么?不是那种只会对别人评头品足的人,不是那种只满足于讲道理的人,不是那种只对别人提要求的人,不是那种“事后诸葛亮”式的人。
在今天这个“教育创客工作室成立仪式”上,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名老兵,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希望通过这项活动,涌现出一批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小、幼教育一线中“干实事”的人,
涌现出一批“干有创意的实事”的人。
在此,祝教育创客工作室事业发展,祝同学们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