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一)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现行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国家政策规定、人才市场导向、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以及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核心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课程设置方案。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 号)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聚焦“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描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主要集中在以下 3 个维度: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全科培养、多科培养与单科培养,综合培养基础上的分方向培养。
1. 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模式
该模式多用于国内小学教育专业对于专科人才的培养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国内代表性的师范院校早期采用的模式:以东北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型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分科型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中间型培养模式。经过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调研发现, 国内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均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差别只是综合的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综合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之间的过渡型或中间型培养模式,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分科培养模式。
2. 全科培养、多科培养和单科培养模式
全科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小学各门课程的小学教师,也就是说培养“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小学教师。这样的小学教师就是所谓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其能力结构为“3+多科”。这里的“3”是指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课程,“多科”包含主要课程以外的其它各门课程。全科培养模式的要义在于,不分学科与方向,特别注重音、体、美等素质的培养,培养规格为“专业知识够用,教学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全科型小学教师,因其能够胜任小学各门课程教任务,适合在师资紧缺的教学点或小学低年级包班授课。
多科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小学多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这样的小学教师就是所谓的“多科型小学教师”。多科型小学教师能够教授小学多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统化的素养, 适合在镇区小学任教,也能胜任小班化或包班制教学,其能力结构可以描述为“1+多科”,也就是以小学的某一门主要课程为主,兼上多门其它课程,规格为“一专多能”或“多能一专”。
单科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小学单一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这样的小学教师就是所谓的“单科型小学教师”,其能力结构为“1+0”,即除了所学学科以外,难以胜任小学其它学科的教学,其特点是所学学科的学科素养、学科教育教学素养都很高,适合在大中城市小学任教。由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多数小学、小学生在农村,农村教学点非常分散,再考虑到未来城区小学小班化、包班制的发展趋势,“单科型小学教师”的适应能力会受到极大的局限。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单科培养模式”的很少,不能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教育部在全国推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主要原因。
3. 综合培养基础上分方向培养模式
这是综合培养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之间的过渡或中间型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称谓,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叫“综合培养,分向发展”,在天津师范大学叫“综合培养,学有专长”,在首都师范大学叫“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在沈阳师范大学叫“主辅式培养模式”,而在甘肃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综述中则称为“综合培养,分向选修”。总之,这种“综合培养,分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使学生既“能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 又“具有某一学科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我校地处陕西东部的关中地区,与省会西安毗邻。周边地区开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分别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从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衡量,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和陕西理工大学都有多年办学经验且与我校情况比较接近。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如下: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定位于服务于陕西省小学教育事业发展, 该校以现代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综合化”“全科型”为导向,实行“高校-小学”共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注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形成对接小学教育事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特色。开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其体现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方面: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陕西理工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则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小学教育基本素养和相应教育技能,能够适应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能在小学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小学教育行政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提供合格生源。
(三)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制定
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小学教育全科教师。
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是全科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也就是说培养“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小学教师。综合能力结构为“3
+多科”,这里的“3”是指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要课程,“多科”包含主要课程以外的其它各门课程。
二、课程大纲制定的有关说明
根据全国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及参阅全国以及同类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一)依据全国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与要求调整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全国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要明确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培养目标要延伸到毕业要求且凸显专业特色等要求,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
小学教育专业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小学教育全科教师。
(二)依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参照同类师范院校规范课程设置
将课程类别中理论课程精简为 4 种类型,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专业拓展课。将专业任选课纳入专业选修模块当中。对于课程的归属与划分进行系统设计,精简规范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必修课领域单列教师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中限选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小学全科方向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在不同时段满足全科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科研人才的不同培养需求。
(三)依据师范专业认证“产出导向”理念拓展实训基地、增加见习课比例与实训时间
为保障实践实训课程能够有效实施,在调整课程的同时增加课内实践的课时比例,与当地知名小学签署合作育人定点教育实习基地协议。聘请基地学校省级优秀教师来校代课,定期邀请学校校
长及骨干教师来校作报告及与学生座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课程设置情况学生的反馈意见。听取基地学校及用人单位对于课程设置的反馈,以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